此文部分内容已发表于《彝》

简介

缅彝语分为缅语支和彝语支。使用彝语的大多是彝族人,他们是中国境内 56 个民族之一。民族志学者中较为统一的说法是,彝族的主要源头可追溯到 2000 多年前的 “尼” 人。有美国学者引证了中国民族历史学家马长寿的说法,认为关于彝人的最早历史记载来自周代(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250 年)。在早期记载中,中国西南人民被称为 “乌蛮” 和 “白蛮”。这种用黑白两色标识的称呼可用于中国西南各个少数民族:不止彝族,其它诸如苗、傣、拉祜、傈僳等民族也有类似称呼。12 世纪后,相关记载中开始使用蔑称—— “”,随后发展为叠音形式 “倮倮Lolo)”,这一称呼被中西方广为传用了好几个世纪,直到 1949 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倮倮” 才更名为 “”。不过在语言分类的文献中,“倮倮” 这一名称仍存在于Loloish languages彝语支)中。

语言系属

缅彝语属于藏缅语系,而藏缅语又是汉藏语系中汉语的远亲。缅彝语是藏缅语系下的七大分支之一。根据前人对藏缅语的划分,彝语是缅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缅语族是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尼泊尔、巴基斯坦、不丹、缅甸、泰国、越南等地的一组语言。藏缅语系共包含有 450 种语言。其中主要的语言有曼尼普尔语、藏语、缅甸语等。 在中国,苗瑶和壮侗两个语系归入汉藏语系,但西方学者有异议,其将苗瑶和壮侗两个语系定为独立。藏缅语系的地理分布见右边的地图。

 

大多数学者从缅彝语中排除了羌语、已经消亡的西夏语、以及阿侬语。孙宏开语、毕苏语和土家语归为语语族,而这些语言则被西方学者划分到藏缅语下的另一个语族中。

彝语和汉语已经在同一地区共存了几千年。和大多数藏缅语不同的是,它们不是屈折语,而是类似汉语的孤立语。

1996 到 2013 年间,我们从大约 175 个地方采集了字表和语法调查表,所得数据来自以下地区。 数据可以看通过一个互动地图

 

语言记录与描写

以下我们记录了一些缅彝语的典型特征,其中的大部分已发表在过去几年的学术期刊中。

语音

彝语中的单辅音数量较多,单元音占绝大多数,还有 3-5 个声调。

辅音

不同彝语中的辅音系统大致相同,都有大量的单辅音和个别复辅音。例如,在三大发音部位(即双唇、齿龈和软腭)上,都有浊音、清送气和清不送气三项对立。以下例子出自巍山县的腊倮

[b]:

ba33

 ‘明亮的’

[d]:

da33

 ‘角状的’ 

[g]:

ga33

 ‘帮助’

[p]:

ʔna21pu55

 ‘耳朵’

[t]:

ga55tu55

‘院子’

[k]:

ku55

 ‘在…里’
清送气

[ph]:

phy55

‘撒、洒’

[th]:

thy55

‘说、讲’

[kh]:

khy55

‘咯咯笑’

而且, 彝语语族中有几个罕见的辅音结构。凉山诺苏语的语音中存在一个双唇浊颤音 [ʙ]。它总是出现在元音 [u] 之前,有时也和齿龈辅音声母组成 [tʙ]。该颤音大多存在于旧音节之中,或与齿龈辅音声母共现。

 

[ʙ]:

ʑi33ʙu44

‘屋顶’

[tʙ]:

u55

‘毒药’ 
 

[ʙ]:

ʙu55ʂə33

‘草地’

[tʙ]:

ʂɯ33u33

‘钢铁’

呢苏见于贵州省威宁县,它有大量的卷舌辅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卷舌塞音和鼻音。

塞音

[ɳɖ]:

ɳɖɤ33

‘横穿’

[ɖ]:

ɖɤ21

‘飞’

[ʈ]:

ʈɤ55

‘编织’

ɦ]:

ʈhɤ55

‘剩下’
塞擦音

[ɳɖʐ]:

ɳɖʐa33

‘测量’

[ɖʐ]:

ɖʐa21

‘进口’

[ʈʂ]:

ʈʂa33

‘支持’

[ʈʂɦ]:

ʈʂha33

‘应该’
鼻音 / 擦音

[ɳ]:

ɳu55

‘事件’

[ʐ]:

ʐa55

‘原谅’

[ʂ]:

ʂa33χɤ33

‘健康的’

 

 

 

纳瑟语存在于云南省罗平县。在同一个辅音音丛中有两个发音变化。这些位于双唇、齿龈、软腭位置的震动辅音音丛,包括一个浊前鼻音,一个清塞音和一个呼吸式的清除阻音。

 

[mph]:

mphɯ33

 ‘打倒’

[nth]:

nthɯ55

‘想’

[ŋkh]:

ŋkhu21

‘门’
 

[mph]:

mpha33

‘词’

[nth]:

ntho33

‘喝’

[ŋkh]:

ŋkho33

‘写’

元音,声调和音节

不同彝语中的辅音系统大致相同,都有大量的单辅音和个别复辅音。例如,在三大发音部位(即双唇、齿龈和软腭)上,都有浊音、清送气和清不送气三项对立。以下例子出自巍山县的腊倮语。

元音系统简单,基本都是单元音,有时也有一些诸如 [iε] 或 [uɔ] 的双元音。我们考察的彝语大多都有不圆唇央元音 [ɨ] 和后元音 [ɯ] 或 [ɤ]([ɤ] 只见于贵州省威宁县的呢苏语中)。彝语大多有 [i]-[ɪ] 的对立(如凉山诺苏语)或 [i]-[y] 的对立(如巍山腊倮语,威宁呢苏语)。

所有的彝语都有至少三个声调:高 [55]、中 [33]、低 [21](有时为 [11])。凉山诺苏语只有三个声调和一个没有本调的变调 [44]。威宁呢苏语语有四个声调,弥勒阿细语则有五个。(彝语中有变调的可能占多数)

凉山诺苏

[55]

[33]

[21]

   

(四川)

bo55 ‘聚会’

bo33 ‘去’

bo21 ‘照耀’

   

威宁呢苏

[55]

[33]

[21]

[13]

 

(贵州)

ʈʂɦu55 ‘宠坏的’

ʈʂɦu33 ‘汽车’

ʈʂɦu21 ‘亲戚’

ʈʂɦu13 ‘甜的’

 

弥勒阿细

[55]

[33]

[42]

[22]

[11]

(云南)

ni55 ‘跌倒’

ni33 ‘露水’

ni42 ‘饿’

ni22 ‘坐’

ni11 ‘牛’

大多数彝语的音节结构都比较简单,即 C(C)V(V)T(T 代表超音段声调)。音节都是开口,没有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除了常规的情态发音,还有两类音节比较普遍:紧喉音音节和鼻化音节。后一种源自汉语借词。有鼻音韵尾的音节借自汉语,并逐渐缩减为鼻化开音节。

形态

彝语有一些特有的词类,以下我们将对其进行概述。另外还有几种彝语有定冠词:在阿细语(云南省弥勒县)和倮倮语(云南省永仁县)中,一般分类词如果被放在中心词后,其功能相当于定冠词。在凉山诺苏语中,定冠词来自分类词和名物化标记 -su的结合。光杆分类词用作不定冠词。

 

 

凉山诺苏语

(1)

a.

tsho33

ma33

b.

tsho33

ma44su33

 

 

分类词

 

冠词(分类词 + 限定词)

 

 

‘一个人’

 

‘这个人’

(2)

a.

ʙu33ȿə33

tɕi33

b.

ʙu33ȿə33

tɕi44su33

 

 

分类词

 

冠词(分类词 + 限定词)

 

 

‘一条蛇’

 

‘这条蛇’

呢苏语(贵州省威宁县)有两个定冠词表指示义(即表示距离说话者远近)。这两个定冠词历史上源自指示代词和一般分类词 mo33 的合并。原本还有一个表示距离说话者不远不近的定冠词,而该词后来发展为话题标记

限定词
指示代词

tha55

na55

ga55

定冠词

thɔ33

 

55

主题标记词

 

33

 

1呢苏语限定词

 

 

威宁呢苏语

(3)

a.

hnu33tshɔ33

tha55

21

b.

hnu33tshɔ33

thɔ33

 

 

指示代词: 近

分类词

 

冠词: 近

 

 

‘这个人’

 

‘这个人’(距离说话人很近)

(4)

a.

hnu33tshɔ33

na55

21

b.

hnu33tshɔ33

33

 

 

指示代词: 中

分类词

 

话题标记

    ‘那个人’(距离说话人不远不近)   ‘对于这个人...’

(5)

a.

hnu33tshɔ33

ga55

21

b.

hnu33tshɔ33

55

 

 

指示代词: 远

分类词

 

冠词: 远

 

 

‘那个人’(距离说话人很远)

 

‘那个人’(距离说话人很远)

在代词系统中,凉山诺苏语存在着罕见的非洲式话者指示词,并分为单数形式 i33 和复数形式 o21,在狭义概念中,话者指示词标记某成分的先行词是间接引语中的说话者。诺苏语和姆瓦吾尔语都有这种功能的言谈代词。在广义概念中,由话者指示词标记的某成分的先行词,不仅可能是间接引语中的说话者、还可能是句中态度、想法或感觉的发出者。从广义上说,汉语中的远距离反身代词自己就属于话者指示词。而诺苏语中的狭义话者指示词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们不被其先行词 c-控制。

 

 

威宁呢苏语

(6)

a.

ʂa33ma331

33ka552

tɕo44

hi21

ko33

i331/*2/*3

vu33

o44

di44.

 

 

沙马(男)

木嘎(男)

对/向

句子话题标记

话者指示词•单数

疯的

动态完成体

引述标记

 

 

‘沙马告诉木嘎他疯了。’(‘他’ 仅指 ‘沙马’)

 

b.

33ka551

ʂa33ma332

di44

ta33

33

hi21

ko33

o21*1/2/*3

vu33

o44

di44.

 

 

木嘎(男)

沙马(男)

在/向

动介词

句子话题标记

话者指示词•复数

疯的

动态完成体

引述标记

    ‘木嘎听沙马说他们疯了。’(‘他们’ 仅包括 ‘沙马’)

凉山诺苏语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语音象征性。在以下这组非极性反义词的封闭类中,前缀 i-和形容词词根构成 “指小” 义;而前缀 a- 和这些词根构成 “指大” 义。

[i] 指小类

[a] 指大类

i44-ʂo33

‘短’

a33-ʂo33

‘长’

i44-tʙu33

‘薄’

a33-tʙu33

‘厚’

i44-33

‘轻’

a44-33

‘重’

i44-dʑə33

‘窄’

a33-dʑə33

‘宽’

i44-ȵi33

‘少’

a44-ȵi33

‘多’

i44-fu33

‘细致’

a33-fu33

‘粗糙’

i44-nu33

‘软’

a44-33

‘硬’

ɪ55-tsɨ33

‘小’

a44-ʑə33

‘大’

表 2: 凉山诺苏语中的语音象征性

句法

彝语有两种罕见的格标记:格标记的辑合与细化。格标记的辑合即不同的句法关系用同一个格标记;格标记的细化即相同的句法关系用不同的格标记。格标记的细化(分为主格细化 DSM宾格细化 DOM)已见于世界上 300 多种语言。导致其细化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四类:

类型 范畴 依据
第一类: 主宾语的特征 主宾语的有生性、确定性和人称
第二类: 主宾语之间的关系 生性 / 确定性 / 人称的层级特征
第三类: 主、宾、谓语间的关系 主宾语是否存在歧义
第四类: 主、宾、谓之间的关系特征 时、体、情态

表 3: 导致其细化的依据

缅-彝语表现出了第一、三、四类特征:弥勒阿哲语属于第一、三类,即主语标记的出现取决于主语的有生性,以及主宾语间是否有歧义;永仁倮倮语属于第三类,即宾语标记的出现和主 / 宾语间的歧义有关;个旧的聂苏语则属于第四类,即整个句子的体决定了主语标记是否出现,而在凉山诺苏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序。

弥勒阿哲语中的主格细化(DSM)

阿哲语中的 DSM 是由主语的有生性和主宾语间是否存在歧义所决定的,体现了类一和类二的特点。许多缅彝语都依据有生性来标记主语,即依据有生性来决定 DSM,这种情况只零星地存在于世界上 10% 的语言之中。阿哲语的格标记 la55 只标记无生主语,或与宾语有可能混淆的主语,而不标记其它主语。

施事是否有生 / 有歧义及其对应的主格标记

无生 / 有歧义的施事

 

有生且无歧义的施事

施事(A)-la55

 

施事(A)-Ø

后置词 la55 将及物句分为有生主语句和无生主语句两类。它将名词短语标记为施事,即动作的发出者。如果没有它则不合法。

(7)

a.

lu33ho21

la55

go33mo33

 

tie21

55

wa55.

 

 

冰雹 主格 小麦   打击 倒塌 动态完成体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冰雹摧毁了小麦。’

 

b.

*lu33ho21

go33mo33

tie21

55

wa55.

 

 

冰雹 小麦 打击 倒塌 动态完成体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该句想表达的意思是:‘冰雹摧毁了小麦。’

la55 标记的无生的施事可出现在句首或句首第二个位置,此时句子的语序是任意的。

(8)

 

po33li21

5555

la55

tȿo33ʑe33

wa55.

 

 

玻璃 主格 熔化 动态完成体

 

 

‘玻璃被火熔化。’

许多彝语一样,阿哲语的基本语序是不固定的。当地人大多用 la55 来区分主语和宾语。由 la55 标记的名词短语可出现在句首或句首的第二个位置。

(9)

a.

a33ȿa55po55

a3333

bu21.

 

b.

a3333

a33ȿa55po55

bu21.

 

 

 

阿莎伯(男名) 阿纳(女名) 拿/带     阿纳(女名) 阿莎伯(男名) 拿/带

 

    施事 (A) / 宾语 (O) 宾语 (O) / 施事 (A) 动词(V)     施事 (A) / 宾语(O) 宾语 (O) / 施事(A) 动词(V)

 

    ‘阿莎伯带着阿纳。’ 或 ‘阿纳带着阿莎伯。’   ‘阿纳带着阿莎伯。’ 或 ‘阿莎伯带着阿纳。’  

(10)

a.

a33ȿa55po55

la55

a3333

bu21.

 

b.

a3333

a33ȿa55po55

la55

bu21.

 

 

阿莎伯(男名) 主格 阿纳(女名) 拿/带

 

 

阿纳(女名) 阿莎伯(男名) 主格 拿/带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阿莎伯带着阿纳。’     ‘阿莎伯带着阿纳。’
永仁倮倮语中的宾格细化(DOM)

永仁倮倮语中的 DOM 是由主宾语间的歧义所引发,属于第三类。宾语标记 thie21 将直接宾语分为 “可能与主语混淆” 和 “不可能与主语混淆” 两类。该标记只用于谓语的意义无法区分主宾语时的情况。当谓语足以区分主语和宾语时,则不用该标记。

宾语是否存在歧义及其对应的宾格标记

宾语有歧义

 

宾语无歧义

宾语(O)-thie21

 

宾语(O)-Ø

 

主语和宾语的前后顺序是任意的,像例句 (11) 中的歧义可以用 thie21 来消除。

(11)

a.

ʐɔ21

ɕɛ33mo33

ʈȿhɔ33

ʑi33.

 

b.

ɕɛ33mo33

ʐɔ21

ʈȿhɔ33

ʑi33.

 

 

第三人称•单数 跟随

 

 

第三人称•单数 跟随

 

 

‘他跟着蛇。’ 或 ‘蛇跟着他。’ (例句 a / b 均可表达这两种意思)

(12)

a.

33ka55

χe33khɯ33

thie21

ti55

na33.

 

b.

33ka55

thie21

χe33khɯ33

 

ti55

na33.

 

 

房子

宾格

粉碎

打破

 

 

宾格

房子

 

粉碎

打破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树砸碎了房子。’     ‘房子砸碎了树。’

Thie21 还用于消除主语和间接宾语间的歧义。没有 thie21 的例句 (13a) 有歧义,而有 thie21 的例句 (13b) 是没有歧义的。

(13)

a.

ŋo33

su5521

ʐɔ21

mo55.

 

 

第一人称•单数 第三人称•单数 展示

 

 

施事(A)/ 与事(B) 宾语(O) 与事(B)/ 施事(A) 动词(V)

 

 

‘我向他展示了一本书。’ 或 ‘他向我展示了一本书。’

 

b.

ŋo33

 

su5521

 

ʐɔ21

thie21

mo55.

 

 

第一人称•单数

 

 

第三人称•单数 宾格 展示

 

 

施事(A)

 

宾语(O)

 

与事(B)

 

动词(V)

 

 

‘我向他展示了一本书’

个旧聂苏语中的主格细化(DSM)

个旧聂苏语 (缅语也有类似情况)中的 DSM 是由句子的 “体” 来决定的,属于上述第四类情况。聂苏语的主格标记 ka55 根据全句的 “体” 来标记主语:如果一个简单句表示结果状态,主语必须有 ka55;如果句子是 “完成体” 却未表明结果,则主语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ka55;如果句子是 “未完成体”,那么主语不能有 ka55缅语中的 也表现出了类似特征。

不同的 “体” 及其对应的主格标记

“结果” 句   “完成” 句 (无 “结果” 义)   “未完成” 句

施事(A)-ka55

 

施事(A)-(ka55

  施事(A)-Ø

个旧聂苏语的基本语序是 “施事—宾语—动词”(AOV)。主语标记 ka55 必须出现在表示结果状态的单及物句中。主语是否为生命体则不是决定因素:如例 (14) 中,主语是有生体;而例 (15) 中,主语是无生体。

(14)

 

55

ka55

nu33mo2133

tsɨ33

a21mu21

thɛ21

wa33.

 

 

第三人称•单数 主格 黄豆 磨碎 成为 动态完成体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他把黄豆磨成细粉。’

(15)

 

mu3333

ka55

21

21

33

wa33.

 

 

主格 房子 倒塌 动态完成体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风吹倒了房子。’

在既不表示 “结果” 又不表示 “未完成” 的句子中,主语可以带格标记,也可以不带。如例 (16) 中的量化事件,和例 (17) 中的有界事件。此外,双宾语句中的主语可带 ka55,也可不带,如例 (18)。

(16)

 

55

(ka55)

33

33

dzɚ55

dzɨ33

wa33.

 

 

第三人称•单数 主格 数词 “三” 分类词 砍倒 动态完成体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他砍倒了三棵树。’

(17)

 

55

(ka55)

hi55

go21

pi21khɚ55

wa33.

 

 

第三人称•单数 主格 房子 动态完成体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他关上了房门。’

(18)

 

55

(ka55)

ʑi21mo21

tshi33

ŋo33

dʑe21

wa33.

 

 

第三人称•单数 主格 第一人称•单数 动介词: 给 动态完成体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与事(B)

 

 

 

 

‘他借给我钱。’

主格标记 ka55 不可用于进行时及物句中,如例 (19);或表状态的及物句中,如例 (20);以及不及物句中,如例 (21)。

(19)

 

55

(*ka55)

thɛ33ɕe21

tshɨ33

dzɚ21.

 

 

第三人称•单数 主格 衣服 进行时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他正在洗衣服。’

(20)

 

ʑi2121

pho21

vi55la21

(*ka55)

ʑi21

ŋɛ33tshɚ21.

    干的 主格 主格 需要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这株干旱的花需要水。’

(21)

 

55

(*ka55)

ŋɯ55

ɬi21ɬi21.

 

 

第三人称•单数 主格 拟声词
    主语(S)   动词(V)  
    ‘他正在痛哭。’
凉山诺苏语中的语序细化

凉山诺苏语依据整个句子的 “体” 而采用不同的语序,诺苏语属于第四类情况:对于表结果状态的简单句,其语序必定是 “宾语-施事-动词”(OAV);对于未表结果的完成体的句子,则其语序可以是 “施事-宾语-动词”,也可以是 “宾语-施事-动词”(OAV);如果句子是未完成体,则只能是 “施事-宾语-动词”(AOV)。

不同的 “体” 及其对应的语序

“结果” 句 “完成” 句(无 “结果” 义) “未完成” 句
宾语-施事-动词(OAV) AOV 或 OAV 施事-宾语-动词(AOV)

结果句使用 “宾语-施事-动词”(OAV)这种语序时,要么有表结果的助动词,如例 (22);要么有宾语指向的方式副词,如例 (23);要么出现 “行为动词 -si44- 趋向动词” 结构,如例(24)。

(22)

 

ndʐə33

33

ndʐə33

ʑɔ55

si21

lo55tɕi33

tɕi33

ŋa33

dʑɔ33

ko44ʂa33

o44.

 

 

连词 手指 分类词 第一人称•单数 砍倒 结果补语 动态完成体

 

 

 

 

 

 

 

宾语(O)

施事(A)

动词(V)

 

 

 

‘因为酒,我砍掉了我的手指。’

(23)

 

vi55ga33

44su33

a44mo33

tshɨ33

hu44tsɨ33tsɨ33

o44.

 

 

衣服 冠词 妈妈 雪白 动态完成体

 

 

宾语(O)

 

施事(A)

动词(V)

 

 

‘衣服被妈妈洗得雪白。’

(24)

 

la21bu33

tshɨ33

33

-si44-

bo33.

 

 

第三人称•单数 连词

 

 

宾语(O) 施事(A) 动词1(V1   动词2(V2

 

 

‘他去借了一头牛。’

诺苏语中的一些动词义并不蕴涵题元角色,因此一个独立的述谓结构如果包含两个表人的名词短语,一般都会产生歧义。

(25)

 

a33ȵɔ33

33ko44

33vṵ33.

    阿妞(女名) 木果(男名)
    施事(A) / 宾语(O) 宾语(O) / 施事(A) 动词(V)
    ‘阿妞爱木果。’ 或 ‘木果爱阿妞。’

诺苏语用人称代词和某些动词上的声调来消除题元角色的歧义。[44] 变调主要来自句法中大量存在的规则:

“[33] + [33] → [44] + [33]”

单数人称代词的原有声调是 [33],[44] 变调有其它语法意义——它标记直接宾语,如例 (26);而且,有些单音节动词有两种声调: [21] 和 [44],[21] 时用 “宾语-施事-动词” (OAV) 语序,[44] 时则用 “施事-宾语-动词” (AOV) 语序,如例 (27)。

(26)

a.

a33ȵɔ33

tshɨ33

33vṵ33.

 

b.

a33ȵɔ33

tshɨ44

33vṵ33.

    阿妞(女名) 第三人称•单数     阿妞(女名) 第三人称•单数
    ‘他爱阿妞。’     ‘阿妞爱他。’

(27)

a.

a33ȵɔ33

33ka55

ndu21.

 

b.

a33ȵɔ33

33ka55

ndu44.

    阿妞(女名) 木嘎(男名)     阿妞(女名) 木嘎(男名)
    ‘木嘎打阿妞。’     ‘阿妞打木嘎。’

“未完成” 句可能由进行体标记 ndʑɔ33 表示,如例 (28),也可能由 “指向施事或指向动词的方式副词” 表示,如例(29),也可能由 “行为动词 + 趋向动词” 结构的合成动词表示,如例 (30)。

(28)

 

a33ȵɔ33

33ka55

33vṵ33

ndʑɔ33.

 

 

阿妞(女名) 木嘎(男名) 进行体
    主语(A) 宾语(O) 动词(V)  
    ‘阿妞爱木嘎。’

(29)

 

tsho33ho55a33ma55

ma33

ʐa44dʐa4433

33

33bo33

bo33

psɨ21

ko44

ŋga33

ʑə33

o44.

    女巫 分类词 诅咒 副词化标记 分类词 拿/扛 那儿 经过 下去 动态完成体
    施事(A)     宾语(O) 动词(V)
    ‘一个女巫嘴里念念有词,扛着一棵树路过。’

(30)

 

tshɨ21

nʑi21

33

vz21vu33

i44ʑi33

di44

la21bu33

33

la33.

    数词 “一” 话题标记 哥哥 弟弟 方位格
          施事(A)     宾语(O) 动词1(V1 动词2(V2
    ‘一天,哥哥来向弟弟借一头牛。’
时态,体,情态

动词原形的使用在彝语中十分常见,它们表达了模糊的时、体、态的概念。动词无需和主语一致,只需标记时、体、态。动词后最多可以有三个时/体/态的标记。这些标记分别表达:完成体、进行体、经历体、习惯体、将来时、认识情态和义务情态。以下,我们将考察以下三种特殊的标记。

凉山诺苏语中的详尽体

诺苏语中,所谓的 “穷尽体标记” 作用于三种结构:作用于句首名词短语,充当全称量词(“”);作用于动词短语,作为完成标记(“”);作用于形容词短语,表示该形容词义的最高级(“”)。该标记是 sa55

(31)

 

tsho33

hi55

ʑɔ21su33

thɯ21ʑə33

21

sa55.

 

 

数词 ‘八’ 冠词 看 / 读 穷尽体

 

 

‘八个人都在读书。’

(32)

 

tsho21ɣo44

21hmi33

tshi33

ma33

dzɯ33

sa55

o44.

 

 

第三人称•复数 坚果 数词 “十” 分类词 穷尽体 动态完成体

 

 

(一)‘他们都吃十个坚果。’ 或(二) ‘他们彻底吃完了十个坚果。’ 或 (三) ‘他们所有人都彻底吃完了十个坚果。’

(33)

 

i33ti44

a33dzɨ44

gu44

ndʐa55

sa55.

 

 

大衣

指示代词: 远

分类词

漂亮

穷尽体

 

 

‘那件大衣最漂亮。’

永仁彝语中的双体标记

在永仁永仁倮倮中,句末 do55 被称为(未)完成双体标记:它根据句子 “体” 的构成,表达未完成(进行)义或完成义。地图 4 展示了 do55 在不同句子中的语义作用:

底层小句 双体标记 do55 的功能
瞬间事件 完成体
量化事件 完成体或未完成体
有界事件 完成体
累积事件 未完成体

表 4:永仁彝语中的双体标记

示例如下,do55 如果出现在瞬间事件中,则表达(近期)完成义,如例 (35)。

(34)

 

ɔ552133

thie21

ɔ5521ba21

thɯ21

33

do55.

 

 

天空 方位格 闪光 存在 双体标记

 

 

‘一道闪光出现在天空中。’

量化事件中,do55 既表达 “完成” 义,又表达 “未完成” 义,形成一个有歧义的句子。

(35)

 

ʐɔ21

ɔ55ɣo21

thɔ21

mo33

hɛ21

do55.

 

 

第三人称•单数

数词 “一”

分类词

双体标记

 

 

(一)‘她在唱一首歌。’或 (二)‘她刚唱完一首歌。’

有界事件都有个最后结束场景。有界事件是指诸如 “走向车站” 这样的事件,即该事件中的任一场景都和最后场景一样,都是 “走向车站” 这个场景。当 do55 用于有界事件中时,表达 “完成” 义。

(36)

 

ʐɔ21

dʑə21phi21

33

tʂo33

33

do55.

 

 

第三人称•单数 搜寻 察觉 双体标记

 

 

‘她刚找到她的钱包。’

最后,对于累积事件do55 表达 “未完成” 义,而非 “完成” 义。

(37)

 

ʐɔ21

55ʑi33

do33

do55.

 

 

第三人称•单数 出汗 双体标记

 

 

‘他在出汗。’
罗平纳瑟语中的认识情态

纳瑟语有三个只靠声调区别的句末标记: Di13 表可能态;di55 表必须态;而 di33 表将来时。

时态、情态的概念

助词

可能认识情态

di13

必须认识情态

di55

将来时态

di33

表 5: 罗平纳瑟语中的句末标记

它们历史上都来自动词 “说”,但现在不再用作动词 “说”。它们保留了一种动词特性,即可以被否定(将来时标记 di33 除外)。例 (38a/b) 和例 (39a/b) 就表明了这些情态词和否定词之间的相互作用。 Di33 见于例句 (40)。在表达将来时的时候,di33 并不一定出现,但当它出现在句中时,就表达将来时。

(38)

a.

可能态(φ):

tʂɯ21

ni2155

pa55

na33

di13.

 

 

 

第三人称•单数

妹妹

可能态

 

 

 

‘他妹妹可能很忙。’

 

b.

¬必须态(¬φ):

tʂɯ21

ni2155

ma21

pa55

na33

ma21

di55.

 

 

 

第三人称•单数

妹妹

否定词

否定词

必须态

 

 

 

‘他妹妹不一定闲着。’

(39)

a.

必须态(φ):

tʂɯ21

ni2155

pa55

na33

di55.

 

 

 

第三人称•单数

妹妹

必须态

 

 

 

‘他妹妹一定很忙。’

 

b.

¬可能态(¬φ):

tʂɯ21

ni2155

ma21

pa55

na33

ma21

di13.

 

 

 

第三人称•单数

妹妹

否定词

否定

可能态

 

 

 

‘他妹妹不可能闲着。’

(40)

 

将来时(φ):

tʂɯ21

nu3333

di33.

 

 

 

第三人称•单数

生病

将来时

 

 

 

‘他将会生病。’

参考文献

Björverud, S. (1998). A grammar of Lalo, Ph.D. dissertation. Lund University.

Bossong, G. (1985). Differentielle Objektmarkierung in den Neuiranischen Sprachen. Gunter Narr Verlag, Tübingen.

Chén Kāng 陈康 and Wū Dá 巫达. (1998). Yí Grammar 彝语语法. Běijīng 北京: 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Press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Fauconnier, S. (2011). Differential Agent Marking and animacy. Lingua 121. 533-547.

Frajzyngier, Z. (1993). A grammar of Mupun. Berlin: Reimer.

Gerner, M. (2003). Demonstratives, articles and topic markers in the Yi group, Journal of Pragmatics 35, 947-998.

Gerner, M. (2004). On a partial, strictly word-order based definition of grammatical relations in Liangshan Nuosu. Linguistics 42, 109-154.

Gerner, M. (2006). The exhaustion particles in the Yi group: A unified approach to all, the completive and the superlative. Journal of Semantics 24, 27-72.

Gerner, M. (2008). Ambiguity-driven Differential-Object Marking in Yongren Lolo. Lingua 118, 296-331.

Gerner, M. (2009a). The ambiperfective in Yongren Lolo.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Denis Diderot University of Paris 7 (France), September 2-4, 2009.

Gerner, M. (2009b). Assessing the modality particles of the Yi group in fuzzy possible-worlds semantics.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32, 143-184.

Gerner, M. (2012a). Historical change of word classes. Diachronica 29(2), 162-200.

Gerner, M. (2012b). Differential Subject Marking in Nesu.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yntax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5, Dubrovnik, October 1-5, 2012. (Organizer: University of Zagreb.)

Gerner, M. (2013). Grammar of Nuosu. MGL 64. Berlin: Mouton.

Gerner, M. (2016a). Binding and Blocking in Nuosu. The Linguistic Review 33(2), 277-307.

Gerner, M. (2016b). Differential subject marking in Azhee. Folia Linguistica 50(1), 137-173. Societas Linguistica Europaea.

Harrell, S. (1995). The history of the history of the Yi, in: S. Harrell (ed.),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pp. 63-91.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uang, J. and Liu, L. (2001). Logophoricity, attitudes and ziji at the interface, in: P. Cole, G. Hermon and C.-T. J. Huang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3 (Long-distance reflexives), pp. 141-19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Jenny, M. and San San Hnin Tun (2012). Differential Subject Marking in Colloquial Burm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SEALS XXII, Agay (France), May 30 - June 2, 2012.

Krifka, M. (1989). Nominalreferenz und Zeitkonstitution. Zur Semantik von Massentermen, Pluraltermen und Aspektklassen, Munich: Fink.

Krifka, M. (1992). Nominal reference, temporal constitution and thematic relations, in: Sag et al. (eds.), Lexical matters, pp. 29-53.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Krifka, M. (1998). The origins of telicity, in: S. Rothstein (ed.), Events and grammar, 197-235. Dordrecht: Kluwer.

Naumann, R. (2001). Aspects of changes: A dynamic event semantics, Journal of Semantics 18, 27-81.

Palancar, E. (2002). The origin of agent markers. Berlin: Akademieverlag.

Quine, W. (1960). Word and object,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Stolz, T. (1996). Some instruments are really good companions – some are not: On syncretism and the typology of instrumentals and comitatives.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3, 113-200.

Sūn, Hóngkāi 孙宏开 (1998). 20th century research on Chinese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in: Liú Jiān 刘坚 (ed.), Linguistics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pp. 641-682. Běijīng 北京: Běijīng University Press 北京大学出版社.

Waugh, R. L. (1992). Let’s take the con out of iconicity: Constraints on iconicity in the lexic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9, 7-48.

Waugh, R. L. (1994). Degrees of iconicity in the lexic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22, 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