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

简介

贵州凯里的苗民“苗” 语来源不详,这个名称在秦代(公元前 221-206 年)时是汉族人用来指称长江流域以南的非汉族群体。公元后的前一千年中,由于汉族人口的膨胀及战争等缘故,“苗” 族群体向西南迁徙,移居现在的湖南、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十八世纪后,部分苗族群体移居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老挝、越南及缅甸。越南战(1960-1975)后,近十万苗族人逃往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因为他们的反共盟军战败。

中国的苗族人有很多自称的名字,湖南省的苗族人自称 “”,贵州省的苗族人自称 “”(下文用 “黑苗” 指代),“阿卯”(下文用 “花苗” 指代),四川、云南省的苗族人自称 “赫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政府将这些族群统称为苗族,是官方所确立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中国以外的苗族群体自称为 “赫蒙族”,他们拒绝 “苗” 这个不地道的名称。中国苗族总人口约为九百六十万,其中较大的一个族群为黑苗族,近一百三十万黑苗人居住在贵州黔东南。

文化

苗族的各个群体中都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苗文文本在历次迁徙的过程中遗失了。据说这种图画文字的遗迹在服装衣物上复杂的刺绣图案中被部分保存了下来。苗族知识分子从这些刺绣图案中识别出四十个象形苗文。

苗族刺绣 刺绣书写

据匪夷所思的传说称,古苗文文本被先民吃了,以致产生一种内在能力,例如会背诵苗传统歌曲。有些传说还流传着这样的期望:这些失落的古苗文将来会再回来。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创制了一套被称为“伯格理苗文”的书写系统,正印证了那个古老传说的期望,贵州西部的阿卯族人认为这套书写系统履行了古文字书写的功能。时至今日,这套书写系统仍然被不少苗民使用。

十八、十九世纪,从雍正时期一直到嘉庆年间,黑苗的祖先——贵州地区的苗族人民发动一系列反清起义,其中大规模起义有三次,均以失败而告终。

  • 第一次苗民起义(雍正时期,1735-1738)

  • 第二次苗民起义(乾隆时期,1795-1806)

  • 第三次苗民起义(咸同时期,1854-1873)。

第二次苗民起义罗伯特·詹克斯认为苗民起义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祖地被汉族商人侵占、清朝廷的高税收以及官员的残酷压迫、管理无方。此外,苗族民间信仰中对救世主的盼望也让苗民起义的热情高涨。詹克斯认为苗民也可能受到汉族白莲教起义的影响。白莲教宣扬佛教的救世主——弥勒佛,未来会改造世界、拯救众生。除了苗族外,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群体、穆斯林、心怀愤懑的汉族宗教教派也加入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运动,据研究显示,近五百万人丧生。很多地区成了无人区。

这些事件虽然距今已久,但仍是黑苗族群的集体记忆。黑苗族比贵州西部的阿卯族群受到周边汉文化的同化更大。黑苗族有大概二十个父系宗族组成,每个父系宗族有自己的名称(例如:DliangxFangs)。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苗族原本固有的,是用于区分各宗族的标志。由于苗族的古文字已失传,在入户籍时,汉字无法表达苗姓,于是苗族又使用了汉姓,便于对外使用。婴孩一出生就有一个母语的名字,在登记机构入户籍时另起一个中文名字。黑苗族社会严格执行异族通婚制,禁止宗族内部通婚。宗族成员资格由父系继承而得,未婚女性属父亲的宗族,婚后则与丈夫的宗族联合。

台江吹芦笙的男人黑苗人在山谷中,间隔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在梯田山坡上种植玉米、小米和荞麦。传统民居为木制建筑,一般为二至四层结构,屋顶铺设稻草或树皮。家家户户一般都有灶炉,因为没有烟囱导致房子里烟雾弥漫。每个苗寨都会推选一位熟知传统习俗的人做村长,这人不一定是政党官员。同一宗族的人一般聚居于同一村落,凡有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村子里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二十一世纪以来,很多黑苗年轻人离开他们的村庄到广东工厂打工谋生,老年人则留在家中。黑苗人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冬季。

 

  • 姊妹节盛装的女孩芦笙节:芦笙节是一个约会的节日,在每年的一月举行,各村各寨的年青男女组队参加歌唱比赛等。

  • 姊妹节:姊妹节是苗族的一个传统的节日,每年四月、五月间举行,届时苗族年轻女子穿上传统的服裝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

  • 牯藏每十三年举行一次,牯藏节的内容为杀牛祭祖,萨满主持整个祭祀仪式。

  • 龙节,即龙船节和龙灯笼节,是记念着不同的民间神话:或者记念战胜了滋扰百姓的恶龙,或者祈愿得到善龙的保佑。

黑苗社会中,歌曲往往是沟通和表达桥梁。青年男女们在节日的时候(比如芦笙节)对唱比赛。节日的时候,苗民也常以酒待客,苗族水酒是用大米或玉米酿制而成的。

信仰

A传统信仰黑苗族的创世神话,相传由枫树上诞生的一只蝴蝶,与一个泡泡结婚、怀孕,生了十二个蛋,在鸟的看护下,十二个蛋孵了出来,分别是:苗族人、神话的祖先江洋、蛇、龙、水牛、老虎、大象、雷神、鬼魂及抽象现象如灾难。

黑苗族蝴蝶创世史诗黑苗族的民间宗教不是多神论,而是万物有灵论。苗语中用 wangx waix(“天上的君王”)表示 “神”,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词汇,1934 年用于新约圣经中。苗族人相信这个世界上居住着善和恶的神灵,苗民试图掌控这些神灵或者希望得到神灵护佑。每个苗族村寨都住着萨满,萨满成为人与灵界调解沟通的桥梁。他们常常用汉字记录苗语,将那些深奥的知识保存于文献当中。

黑苗族传统信仰中,人死后有三个魂,第一个魂与死者埋葬于坟墓中。第二个魂的归属要看死因,如果是年老去世的,则其魂留在村子里支持宗族,如果是因为意外事故去世的,这个魂会四处游荡并闹鬼。正常情况下去世的人,其第三个魂将归向祖先,萨满会引领第三个魂寻找到祖先们的归处。

B)基督教信仰:1895 年中国内地会宣教士克拉克在黑苗族人中展开宣教工作。1896 年,他在贵阳与黑苗族本地人潘秀山同工,编纂了苗语的入门书、基督教教义问答手册、福音小册子及一些圣诗。同年,他们在距离凯里市北 20 公里的旁海建立了宣教站。1898 年,在他被任命于旁海宣教站不久后,中国内地会的另一位宣教士明鉴光被反对宣教事工的中国人杀害了,黑苗族传道人潘秀山也一同被杀。

1912 年澳大利亚中国内地会宣教士胡致中被委派至旁海宣教站开展事工。1920 年他创制了受日本片假名启发、基于汉字的中国注音字母苗文系统。1928 年胡致中发表了马太福音、马可福音黑苗文圣经,一本教义问答手册以及一本圣诗诗歌集。1934 年,整本新约的翻译全部完成。他的苗族助手是王学光。这些圣经是在山东芝罘印刷的,印刷数目不详。后来由于国共内战及伤寒疫情,旁海的宣教工作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1936 年胡致中逃离共产党侵入。1938 年即在中国服事了26 年后,回到澳大利亚。旁海的宣教站无法继续维系。20 世纪 50 年代,人们对基督教的兴趣减退。文革期间,很多新约的抄本被搜了出来,被没收烧毁。

1934 年苗语新约 苗语新约的内页(1934)

约克姆·恩瓦尔比较了贵州西部的花苗族与贵州东南的黑苗接受基督教的情况,下表可见 1937 年受洗的苗族人口及识字的苗族人口。

 

花苗 黑苗
1937 年受洗的基督徒人数(位) 18,300 134
1937 年认识宣教士苗文的人数(位) 34,500 100

表 1: 花苗和黑苗比较

恩瓦尔将其中的区别归为三个因素:第一,黑苗人自 18 世纪以来已经与汉族定居者有密切的互动,而阿卯族人则居住在贫瘠的山区,没有太多地接触汉族人。这个区别让这两个族群与汉族的关系也相应地有所不同,黑苗体现出相对同化的倾向而阿卯族则渴望拥有相对的自主性。因此,黑苗如邻近的汉族一样不接受基督教,而阿卯人则相反,他们欢迎基督教。

黑苗族基督徒聚会点 2011第二,关于遗失苗文的古代苗族神话在阿卯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个神话在黑苗人中作用不大。阿卯族人满心接受柏格里苗文,视之为失而复得的珍宝。黑苗人却不是这样看待胡致中苗文。第三,胡致中苗文是汉语普通话拼音注音字母(1949 年之前普通话拼音用这个系统注音的延伸,而柏格里苗文被看作是本土苗文,与其他书写系统有着显著的差异性。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陆续有汉族及外国宣教士在贵州黔东南传教,黑苗族基督徒及乡村教堂再次增加。然而,许多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存在的基本态度仍然占上风。

《语言宗教研究基金会》的成员及数名苗语母语者重新翻译了黑苗语新约圣经,于 2009 年出版了新约,于 2018 年再版了,并分发给凯里地区各教会。翻译过程的简介在此网页

语言

A)基本信息:黑苗属于苗瑶语族,苗瑶语族大概有 80 种语言。马沙·拉特利夫将较大的苗瑶语族进行分类,请见下表,部分语言被重新命名。

上表中,HmuQanao 这两个名称是等同的,当贵州的苗族人将他们自己与云南的赫蒙比较时,他们从泛苗角度使用 Hmu 这个名称,而在狭义区域性的角度他们使用 Qanao 这个名称。下面的地图显示了苗瑶语言的地理分布。

苗瑶语族的语言是孤立语,他们与汉语和壮侗语族的语言结构上相似,但根本上是独立的。苗瑶语系的语言主要为单音节词,有四至八个声调,四十至六十个量词,五至八个指示代词。

B)书写系统: 1913 年北京民国政府发布一套包括 37 个字母的注音符号系统,又称 BopomofoBopomofo 的名称来源于注音符号系统中声母的首四个字母ㄅㄆㄇㄈ,起初这个系统用于字典中标注标准的国语读音。胡致中运用注音字母,添加了三个新的辅助字母,来直接拼写黑苗语的发音。1934 年注音字母版新约圣经编纂完成。恩瓦尔认为胡致中注音字母苗文的基础不在他的宣教基地旁海而在黄平县的某地。

20 世纪 50 年代,北京中央政府派出调查组去少数民族地区。1956 年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选择凯里市挂丁镇养蒿村的话作为黑苗方言的标准话。他们为此创制了拉丁苗文,在多次的扫盲运动中使用,并编撰了教科书、本土文学作品。这种苗文是半官方的,未能成为双语教育的推广手段。

2009 年 “语言宗教研究基金会” 出版了拉丁苗文黑苗语新约圣经。下面我们会介绍黑苗语的语音系统并用拉丁字母及注音字母标注每个音。黑苗语有 34 个声母,从类型学上来看,黑苗语擦音及边音有清、浊、送气三种区分在世界语言中都实属罕见。

养蒿话中有 23 个韵母,6 个单元音,9 个双元音,1 个三合元音,其中 -io-, -ua-, -uang- 在胡致中选择的苗语方言中找不到对应的韵母。

黑苗语有 8 个声调,与古苗语的八个声调类型相关联。如下表可见,国际音标采用两位数字上标表示该声调的调值。第一个数字表示发音起始时的音高,后一个数字表示发音结束时的音高,1 为最低,5 为最高。

拉丁苗文用韵母末位不发音的辅音字母标示声调,例如 -b-t。注音字母苗文用上标点或下标点标示声调,胡致中苗文仅区分 6 个声调。

拉丁苗文,每一个音节的记录模式是:[声母 + 韵母 + 声调]。例如,音节 “niangb” (“位于”) 由声母 ni-、韵母 -ang- 及声调 -b 组成。

参考文献

Bender, M. (2006). Butterfly Mother. Miao Creation Epics from Guìzhōu, China.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Corrigan, G. (2002). Guìzhōu Province. Costume and Culture in Remote China. Hong Kong: Airphoto International.

Enwall, J. (1994). A myth becomes reality.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written language. Vol. 1 & 2. University of Stockholm.

Jenks, R. (1994). Insurgency and social disorder in Guìzhōu. The “Miao” Rebellion 1854-1873.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Lewis, P. (1984). Peoples of the golden triangl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Quincy, K. (1988). Hmong, history of a people. Cheney: Ea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Ratliff, M. (2010). Hmong-Mien Language History. Canberra: Pacific Linguistics.

Savina, F. M. (1924). Histoire des Miao. Paris: Société des Missions Etrangères.

Wáng Míngdào 王明道 (1985). The History of the Gébù Church before Liberation 解放前葛布教会史.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religion in Guìzhōu 贵州宗教史料,pp. 10-21.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Concise History of the Miáo People 苗族简史编写组 (1985). Concise History of the Miáo People 苗族简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Yàn Bǎo 燕宝 (1986). Checking Miáo family names and personal names 苗族姓氏人名考. Guìzhōu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ollection 贵州文史丛刊,Vol. 2, pp.47-48.